類別:小木裝修
受訪者: 張文議 師傅
訪談地點: 張文藝木雕工作坊(議興工藝社)
訪談時間: 2015年10月22日
小組成員: B10433301林巧倩 B10433302劉安亞
B10433303戴穎銘 B10433304林詠瑄
受訪者簡介
木雕家張文議先生,自少齡在苑裡姑父處學技,從事木雕工作已超過四十五年的歲月,在鑿刀輕捶重挫木材中日子裡,他醉心神像雕刻的領域,而卓然有成。論其佛像雕刻之技法,佛像容顏有著唐宋時期之豐容肅穆,而佛或著瓔珞,或披飾帶,或騎獅或乘雲,或蓮或立於龍身,對於佛的詮釋,是豐富多元化,卻又鑿雕圓熟,每件作品的結構均經周密的佈局,有的純淨古樸,亦有在豐富圖案化顯出玲瓏華麗的格調。對於如飄帶的下墜質感,如同吳炎風的裙裾,流轉的衣褶都刻生動而不造作,而整件作品,風格是統一和諧的。近年來,喜歡以台灣檜木為其材料,透過其獨到的藝術眼光,收藏渾然天成的檜木樹瘤或保留獨特造型再結合手工雕刻,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巧妙藝術品。
張文議先生,1949年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。
1961年:在苑裡學習木雕製作。
1982年:創立議興工藝社。
1986年:應邀參加外貿協會展覽館展出。
1987年:應邀參加手工業研究所展出。
1989年:應邀參加彰化文化中心展出。
1991年;參加工藝創作巡迴展。
1992年:榮獲第一屆【民族工藝獎】雕刻類三等獎。
1992年:應邀參加台北火車站文建會文化藝廊展出。
1993年:榮獲代表國家參加外貿協會【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】、台中手工業研究所展出、世貿中心展出。
1994年:榮獲文建會的邀請在中正國際機場作品展出、應文建會邀請在國道第二高速公路關西休息站文化藝廊展出。
1995年:應邀參加三義木雕博物館展出。
1995年:應台北市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舉辦工藝家邀請展。
1995年:榮獲第四屆民族工藝獎佳作獎。
1996年:應邀參加佛光山文物展覽館展出。
1996年:應台北市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舉辦工藝家邀請展展出。
1996年:應中華民國海軍八五敦睦支隊之邀,到南非及新加坡展出。
1996年:榮獲第五屆民族工藝獎佳作獎。
1996年:擔任台灣省雕刻聯合會理事長。
1996年:榮獲全國模範勞工。
1997年: 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參加「1997年民族工藝大展示範表演」。
1998年:應邀雲林科技大學展覽。
2001年:應邀參加雲林縣美術家聯展。
2001年:雲林縣社區大學木雕班講師。
2002年:應邀參加雲林縣美術家聯展。
2002年:雲林縣社區大學木雕班講師。
2004年:應邀參加「總統府藝廊-雲林地方工藝展」。
2005年: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邀請參加「戲曲文物暨人物造形特展」
2008年:獲選為全國「工藝之家」
2008年:應邀參加「工藝之家大展」
2009年: 於三義木雕博物館舉辦個展
2011年:於「萬景藝苑」參加第四屆花與樹嘉年華聯展
議興工藝社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gc0130?fref=ts
訪談內容
問張師傅兒子
1.(張師傅)當木工的動機或機緣?這間工藝坊的起源?
「我爸(張師傅)從小就喜歡捏黏土做造型人物,所以我阿公(張師傅的爸爸)就送他去沙鹿向一位長輩採師徒制學習雕刻,後來我爸又去自學,從此就走上了雕刻這條路。學成後一開始是在南投竹山山上做藝品外銷,但是自從中美斷交後銷路不好,就下來平地作神像。後來這間工藝坊一直做了十幾年,我爸也做木雕做了五十多年。」
2.木工這項行業的特色傳統.禁忌?
「嗯…現在比較沒有了以前會有,神像在開光之前也比較沒有禁忌。只是說有些人的禁忌是看木頭如果是往上長的,就不能把它放顛倒來刻,神像不能倒著做。然後要做神像之前要先開符拜拜意思一下,有人說,拜拜之後神像就不能放地上,可能要拿個小椅子放,不能放到地上。除了神像以外都還好,沒什麼禁忌。」
3.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哪裡?神像的動作有特別規範嗎?
「通常都是照客戶要求,如果沒有就做自己想做的,不然就是看古書,有些古書有畫特定的形體,看客戶喜不喜歡。」
4.(張師傅)最喜歡做的作品類型?
「觀音像。也是(張師傅)最擅長的。」
5.做過覺得最困難的作品類型?
「嗯有些是時間性的問題,可能一尊做一個月有些則要做三個月。越細的東西當然越難做,像是同一塊木頭上有四、五個人物,加上背景就很難做。」
6.使用過覺得最特別的素材是?
「我們都是使用木頭,沒有使用過其他素材。當然越硬的就越不好做,一般都是以樟木為主,還有一些檜木。」
7.對於國內木工產業的看法?
「國內雕刻其實有分很多類型,我們是做人像為主,有些做奇木,有些是做家具,都是不一樣的產業,看實用性的程度,像我們是做奢侈品,隨著經濟景氣起起伏伏,好的時候才能發展,畢竟成本高花的時間又多,而且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做,少部分會請人家加工修飾,產量其實很少,沒辦法量產。現在台灣的木頭來源太少,幾乎都是進口的,不然就是非法的,成本越來越貴,和十年前比差了十倍,但是賣出的價錢並沒有提高多少,都是看花了多少工和時間去做來算,所以我們都用舊的、人家留下來的木材來做。以後台灣可能就沒木頭可以買了。但是我們也從沒想過要轉行,隔行如隔山,就算只是轉做家具,機器跟手作的工真的差太多了。」
8.如果有人想從事木工產業你會給予什麼建議?
「除非真的有興趣再進入這行,說辛苦的話你必須要坐得住,要很有耐心跟細心,而且做一段時間之後會有職業病,腰不好、關節不好、眼睛也不好。」
生產過程
生產工具
作品分析
玄天上帝
老師傅說:「刻神像有時要跟祂有緣份才成,像這尊玄天上帝像,廟方找了許多雕刻師都失敗了,直到找到我時才終於完成了這尊神像。」玄天上帝是道家重要的神明之一,供奉其最出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武當山。玄天上帝屬武神,與老師傅最常雕刻的觀音像不同,身披鎧甲、手持寶劍、腳踏龜蛇是他的特徵,整座雕像將神明的威嚴與老師傅細膩的手藝展露無遺。
觀音
雕刻觀音像,是老師傅的興趣,在表情姿勢各異的觀音像中,我特別中意這件作品。觀音的形象是普渡眾生,不同於佛祖的是,祂少了點莊嚴的氛圍卻多了點親切感,這尊像慈和的笑容與生動的動作,讓我覺得看著祂時是舒服的,自然而然的會讓人想多看幾眼,我想這也是老師傅特別喜歡雕觀音像的原因吧!
紀王爺像
環顧眾多陰柔的觀音像,這尊陽氣比較重的王爺像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。神像雖小但身上的鎧甲紋路一點也不馬虎,同時也兼顧了布料材質柔軟的特徵。然而王爺的面孔還是有些許觀音臉龐溫潤線條的痕跡,為王爺像增添了些許溫柔氣息。觀音頭像
不同於其他觀音全身像,這尊半身觀音細細地雕繪出頭上的每一根髮絲,髮尾蜷曲慵懶地披散在肩上,竟又有幾分西方古典雕像的韻味。雖然只有上半身,但我們仍然能從她的微微含笑感受到一股祥和寧靜。
心得感想
這次訪談我們到張文議師傅家時,正逢他在雕刻一尊觀音像,所以一開始大多的問題是由老師傅的兒子回答的。從訪談中,我們得知了現在的木雕行業其實在材料取得上越來越困難,而屬於奢侈品的精緻雕像又十分受到市場的限制,然而看著室內擺放著的一尊尊細緻的木雕,我想,我能了解老師傅的兒子願意接手這項行業的理由。
在取得同意之後我們有幸進到老師傅的工作室旁觀他工作,看到年過古稀的老師傅專注的模樣其實感觸良多。後半段的訪談中,我們曾問到老師傅年輕學藝時,在這麼考驗耐力與專注力的行業中,是否想過要放棄,老師傅帶著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情給了我們一個很直接的答案:「沒有啊!怎麼會,這就我有興趣的東西阿。」,這個答案看似輕鬆,其中卻包含了多少對於自己興趣所在的執著與熱忱,我想這就是現在的我們是最需要的東西吧?
這次訪談,不只讓我們對木雕行業有更多的了解,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從事這項傳統行業的人才會有的一種氣質,一種執著與真正熱愛著這份工作的氣質,這是我們這次訪談另一項豐厚的收穫。